体育学科专业

  • 时间: 2025-03-18
  • 作者:
  • 点击:

体育学科专业特色以“艺术+体育”融合发展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教育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经教育部批准于2018年开始招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现有在校生249人,2022年6月第一届学生毕业,目前已培养了两届毕业生。本专业充分发挥校内22个艺术类专业优势,培养学生“艺体结合”,构建“艺术+体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校企合作的“一条主线,二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全面的基本素质,以专业实习、毕业实践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综合实践能力。本专业自开设以来,不断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干课程”、“实验实训课”、“职业资格证书”三块同步进展。部分实用课程强调主修能力的实训,尤其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进程中以主修课程的动手能力为基础,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资格证书教育环节紧扣,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主修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全程。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专业面向云南及周边区域,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和坚韧的身心素质,较高的艺体文化品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人才为基础。本专业与北京体育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培养以儿童体育为特色的职业教育,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通过儿童体育健康指导,儿童运动损伤防护,儿童体态管理等多门课程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国家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需求,该学年本专业更新了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赛事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社会体育活动编排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理论能力。

(三)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修能力

  本专业面对我省地区经济区域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和充实主修和动手能力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实践教学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得以更新。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依托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打好专业基础,依托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特别是专业特色课程突出专业特长,依托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依托任选课拓宽专业口径,强化课程实践动手教学内容,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课程的授课形式和性质,将教学计划内的所有课程进行分类,划分成理论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实践型三种类型。实践型课程(如体适能实训指导、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健美操、体育舞蹈等)注重实用知识的传授,并根据课程的实践特色和课程的基本内容,创建自己的实践授课形式,强化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及指导他人进行正确锻炼、科学锻炼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的课程(如体育市场营销、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体育产品推销理论与技巧等),在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运用案例分析、实际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形式进行课堂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型课程(如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学等),强化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训练环节,并把它予以明确化,课堂教学从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转换为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和提升为主,强调当堂课讲授的内容当堂消化、当堂会使用,将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能力培养,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直接转化。

  (四)引入实训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训课进一步强化健身方法教授与指导、身体机能评估方法、健身与健康知识讲授与咨询、运动技能的讲授与示范等与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理论课程的实训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在实践环节完成的教学任务,尽量不纳入理论试卷的考试范围,形成固定模式。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是体育系教学特色与实践环节的集中表现,在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中均有涉及和相关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加强实践环节的练习,授课时有具体实训的教学要求,按教学指导要求进行具体授课。

  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各学科始终贯穿“强化能力,激发潜力”的教学理念,从“厚基础”的积蓄到潜力勃发的睿变,从理论实践再现式教学到探索创新式的谋变,都体现着这种理念的改革。依托云南地方区域办学优势,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专业发展特色。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29 2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