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学科专业建设,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与专业特色
(一)树立从“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化的人才培养理念
汉语言文学专业结合学院培养适应区域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艺术院校注重艺术创作与艺术表现的特点,在确保掌握基础性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指导,编订了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从过去培养重理论、重研究的学术型人才转变为培养重能力、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五大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中心,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注重对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学创作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此外,在专业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中学会为人处世之道,建立健全的精神与人格。
(三)搭建“五项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基于“五项专业核心竞争力”——“识、思、写、说、做”的原则来进行设置,并且围绕通识教育、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实践与艺术技能五个方面来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四)加强与地方文化研究的结合
在学科建设当中,形成了三个比较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即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诗文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在汉魏六朝文学研究中,突出了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在重点研究汉赋与经学的关系、文学走向自立的动因和文学诸要素突现的过程以及六朝文学和政治文化的紧密关系的同时,着重研究六朝沂蒙文学,围绕六朝时期琅琊文人的南渡与中国文学的转型这一课题,在琅琊文人南渡后为什么促进中国文学的转型、怎样促进中国文学的转型、所作的贡献有哪些等方面进行研究,既突出了地域特点,又有研究内容上的突破。
(五)注重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探讨
建构了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在准确介绍文学史基本知识的同时,注意挖掘新资料,提出新问题,找到新视角,将学生带入本学科前沿。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获得了大的提高,带动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