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日,在第九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由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支持、昆明传媒学院教育学院主办的“非遗传承・匠心手作”工坊训练营在亦归楼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师生近距离感受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继隆重的开营仪式后,训练营于6月12日正式进入面塑技艺教学环节。
活动伊始,教育学院副院长李俊蓉副教授主持了开营仪式。昆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朱发刚研究员出席并发表讲话。朱书记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有责任、有义务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他指出,此次工坊训练营是学校在非遗教育领域的一次积极探索,希望同学们珍惜机会,用心学习感悟,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教育学院副院长李俊蓉副教授主持开营仪式
党委书记朱发刚研究员致辞
随后,教育学院院长王俊教授宣布“非遗传承・匠心手作”工坊训练营正式开营。
教育学院院长王俊教授宣布开营
在热烈的掌声中,朱发刚书记、王俊院长、李俊蓉副院长与参与活动的师生们一同参观了传承人作品展示区。面塑展区作品题材丰富、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的孔雀公主、活灵活现的云南瓦猫等,充分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和传承人的高超水平。
面塑传承人作品参观
6月12日上午,“面塑主题”工坊训练营按计划启动教学活动。 本次训练营特邀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云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刘丽春老师担任主讲。刘老师首先为学员们详细介绍了面塑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及制作工艺。她讲解道,面塑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最初常用于祭祀场景(如傩舞中的鬼怪头部)。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演变为兼具观赏价值、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常蕴含丰富的故事情节与文化内涵。现代面塑制作以面粉为主料,糯米粉为辅料,并添加甘油或澄面等,将蒸熟的熟面团作为创作基础,再依据主题与创意塑造成型。讲解完毕后,刘丽春老师及其徒弟李姣老师现场进行了精湛的面塑技艺示范,展示了揉、捏、搓、刻等核心手法。示范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拿起手中的工具,跟随李姣老师的指导,开始制作自己的面塑作品。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一块块普通的面团变成了形态各异、充满创意的艺术品。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不断。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同学们的作品陆续完成。大家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刘丽春和李姣老师对学员作品进行了细致点评与指导,肯定了大家的努力和创意,也提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活动尾声,全体参与师生带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为面塑工坊训练营画上了圆满句号。
李姣老师现场指导学生创作
李姣老师现场示范面塑制作技巧
学生制作面塑成品展示
导师学员作品展示合影
此次“非遗传承・匠心手作”面塑主题工坊训练营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师生们搭建了近距离学习非遗技艺的宝贵平台,更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未来,昆明传媒学院教育学院将继续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对非遗的热爱与传承责任感,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得更加绚烂。
昆明传媒学院教育学院
2025年6月12日